〈推薦序:出常入簡、扣人心弦─黃福壽先生的玉雕創作〉
第一眼見到黃福壽先生的玉雕作品,除了驚嘆於作品所展現的精湛技藝外,更被作品的巨大張力所震懾。它們真的是用玉料琢製而成的嗎?是怎樣深切的惜玉之情、怎樣純熟細膩的巧手和怎樣真誠沉穩的性格,才可能成就如此令人屏氣凝神的藝術作品?
黃福壽先生的創作多取材自鄉間田野的花鳥草蟲,尤其精於刻劃四時花葉的莖脈肌理以及蝗蟻蜓蝶的羽翼、肢足和觸鬚等微小細節。這種花鳥草蟲的題材運用和琢製技法雖然可以上溯自唐宋時期以來的玉雕傳統,黃先生的玉雕作品卻明顯跳脫傳統題材和技藝的窠臼,不僅料、工、形、紋渾然天成,其心靈手巧和場景營造亦不落俗套,自成一格。
例如他偏愛刻劃秋的枯槁蕭瑟,也擅長呈現春的盎然生機,並且藉由晚秋和初春的對比,凸顯絕處逢生的淡定和週而復始的永恆。而為了表現枝葉蕩漾、莖芽伸展、金蟬振翅、蝴蝶翩飛和螞蟻的勤奮,他充分挑戰玉石溫潤堅密的材質特性,化堅韌為張力、化緻密為靈秀、化溫潤為蔥郁,將玉石的天然屬性和人文意趣結合得淋漓盡致。此外,他運用懸而未墜的不對稱構圖、枯而未竭的場景題材,牽引觀看者的視覺焦點,無論是「風的方向」、「春意」、「秋的禮讚」、「滴露甘泉」、「梁祝」或「歸途」,莫不讓人懸著心、豎著耳,目不轉睛又小心翼翼,唯恐一不留神折損了初春的葉芽、錯過了甘露滴落的瞬間、驚動了棲息的蝴蝶,或攪擾了歸途中的群蟻。在他的玉雕作品中,堅與柔、動與靜、巧與拙、實與虛、冷與暖、捨與得總是如此相生相息,出常入簡但處處機鋒。
黃福壽先生過人之處,不只在於他精雕細琢、一絲不苟的雕玉技藝,更在於他能夠透過飽蘊詩情的雙眼,將他對鄉間田野草木蟲魚的近身觀察融入刀尖和砣機,出入無間地用詩人的眼和匠人的手,來回穿梭、切磋琢磨出一件件超然物外又扣人心弦的藝術創作。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兼副校長 黃翠梅 博士
|